显示标签为“碧華街歷史”的博文。显示所有博文
显示标签为“碧華街歷史”的博文。显示所有博文

2008年12月3日星期三

三重碧華布街

三重的碧華街是有名的布街,約在民國六七零年代全盛時期,一條街就超過兩百家布店。
那時候的景象是老闆和工人一起扛布匹,一起送貨,他們把自己比喻是「布牛」,意思是說做得跟牛似的。
隨著產業外移,這個行業也敵不過這樣的轉變,往日的盛況漸漸成了黃昏業,如何讓布街盛況再現成了現有商家努力的目標。
在一次因緣際會下,三重碧華國小校長蔡寶俊提議把碧華布街規劃成老街,再由商家發揮構思把「布」做不一樣的呈現。蔡校長認為布店不一定要賣布,一塊平凡的布也可以有不平凡的面貌。

他鼓勵商家利用現有豐富的資源把布做充分的發揮,這樣不但可以帶動整個社區,同時也可以留住想往外發展的人口,吸引外地人口加入,進而與當地學校結合教學,讓下一代了解碧華布街的發展史。
這個方案不但讓整個布街動起來,同時也獲得文建會撥款補助。
目前已開始發展的有拼布、彩繪、刺繡、染布、大型布偶製作與教學、植物敲拓染、生活(民俗)藝品等布藝製作與學習。

2008年10月29日星期三


  • 三重市碧華布街約在民國60年左右成形,當時碧華街的布莊主要經營庫存布、平織布、羅紋布及針織布的生意,布料除了批 發給成衣廠外,也外銷到國外。

  • 過去全臺灣布廠陳年的庫存貨大多廉價拋售到碧華街,布莊的布都是向布廠論斤買來的,不是一碼一碼的計價,價格便宜很多,因而吸引大批下游低利潤產品製造廠商前來 批發,他們稱碧華街為「布市仔」,最多時約有兩百多家布莊。

  • 近年來受到時代變遷及產業外移的影響,布街漸漸没落,再加上被編定為工業區已有三十年之久的碧華街,整體環境機能已無法滿足居民和商家的需求,亟需進行再發展之改造規劃,提升環 境品質